CPU核心溫度有個范圍只有零下-40度,而為航天等設計的CPU也不到-100度。超過溫度范圍會觸發硬件的保護,有幾個閾值,從ACPI的警告溫度。直接切斷電源等分幾個階段。液氮并不會直接和CPU接觸,實驗需要特別設計:
1. 液氮帶來的低溫會造成水汽凝結,水是電子產品大敵,防水很重要,板子要做特殊防護,像這樣:
2、用液氮罐是倒入一個金屬鍋中,鍋要做保溫處理,防止水汽凝結,鍋要連接溫度監控,防止溫度過低。
3. CPU液氮冷卻不會開核(這和水冷不同)。在BIOS調節好電壓等條件后,慢慢在鍋里倒入液氮.
4. 隨時監控溫度。
因為CPU熱量有個傳導過程,同時CPU超頻發熱大大超過線性增長,所以倒入液氮也不會造成CPU溫度低于閾值(譬如-40度)。
這個溫差不是降在小小的晶體管上,而是在晶體管/電路→互連介質/互聯線→封殼→散熱器/環境這個熱傳導系統的兩端。
低溫時(低于200K)晶體管可能因載流子凍結而失效,晶體管模型及應用的溫度角在低溫端通常是-40℃,實際應用時不會令極低溫作用在晶體管上。
水冷或液氮散熱主要是用于CPU重負荷工作時,此時晶體管的結溫Tj很容易超過100℃,在高溫端,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,允許的Tjmax一般在85℃到150℃,溫度過高芯片也會失效。由于從晶體管到散熱器/環境的通路不可避免的存在熱阻,在熱阻難以進一步降低的情況下,降低散熱器或環境溫度有利于控制Tj,保證芯片正常工作。